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7月12日电 通讯:阿根廷企业期待人民币账户为发展增添新动能新华社记者王钟毅这是7月4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拍摄的中国工商银行(阿根廷)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处营业网点
4.庄琴,济源92313部队工程师。9.吴新芬,禹州市妇女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事迹:结婚10年来,始终一心一意支持爱人的工作,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和睦相处,无怨无悔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为特种兵丈夫全身心地投入军事训练备战打赢提供坚强的家庭后盾,被海军陆战队情系陆战贤内助、助推转型好军嫂,丈夫个人多次荣立三等功,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所在营也被表彰为四铁先进营。事迹:把国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成立国防教育馆,走开高校馆课结合新路径,打造浸润式国防文化,学院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荣誉称号。以伊兵为笔名开办第二人生微信公众号,成文80多万字,出版个人散文集《如果你在这个城市遇见我》。把工作干出彩,先后被表彰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征兵工作先进个人、民兵调整改革先进个人。事迹:作为军人妻子,她面对两家四代的艰辛生活,毅然坚守着内心的承诺,用瘦弱双肩勇敢挑起家庭重担;她热爱军营,用真情与基层官兵沟通,面对面为150余名战士做心理疏导,接受咨询2000余次,帮助60多名官兵解决各类心理问题,先后20余次为官兵上思想教育课;她感恩部队,用半边声带主持鹰城国防广播节目,奏响爱国强军的时代强音。
积极进行走访摸底,为土地流转谋出路,为茶农找销路,成为乡村振兴引路人。作为一级伤残军人的妻子,细心关心照顾丈夫的生活,无怨无悔承担家庭重担,使丈夫走出阴影,勇敢地站起来,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电视连续剧《今生欠你一个拥抱》就是以她为原型拍摄的。小麦喜获丰收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黄骅市委组织部供图旱麦飘香奏响农家幸福歌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考察,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
人民论坛网推出大国新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系列报道,讲好神州大地广袤乡村的振兴故事。在抓好电商平台方面,黄骅积极推进电商农业发展,充分利用自媒体直播平台,依托电商孵化公司,免费开展创客培训,针对旱碱麦产品特色,有针对性地讲授电商知识,进行平台技能指导,培育农村电商新农人。近几年,后仙庄村大力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先后投资320万元硬化路面、修排水沟、安装路灯,主要街道全部实现硬化、绿化、亮化,村内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
为了建好面花工坊,他们还专门到荣获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的黄骅面花制作非遗工坊参观学习,并邀请相关人员为村里的工坊建设把关。黄骅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农业合作社1059家,家庭农场337家。
为了方便村民生活,后仙庄村实现了长江水户户通,双代改造210户,户厕改造192户,修建小型污水收集池18个,设置垃圾箱95个,环卫公司统一清运,实现了环卫一体化……现在的后仙庄村,道路平坦、绿树成荫、环境怡人,村民们安居乐业、友爱和睦、共同致富。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谋发展。用好盐碱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时值仲夏,河北黄骅的旱碱麦喜获丰收,渤海湾畔61.8万亩盐碱地收获了13万吨多的旱碱麦,蓄力孕育着新的希望。
为了丰富村民生活,村里还修建了文化广场,配齐了农家书屋,打造了乡风文明一条街,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100余个。在加强科技支撑方面,大力开展技术下乡,针对新手种植户,黄骅市农业农村局不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安排市级农业技术专家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现场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效推动粮食稳产增产。幸福生活比蜜甜不再是期盼,已经变成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党建引领人居环境大提升农业兴则农民富,农业兴则村庄美。
与之相隔不远的白庄村,则有河北省森林乡村称号。同属于旧城镇的小堤柳庄村,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河北美丽休闲乡村河北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后仙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志亮自豪地说。后仙庄村鸟瞰图 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黄骅市委组织部供图坚持资源融合,深化产业全链条升级。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多年来,黄骅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推行党建+特色农产业模式,充分发挥党组织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耕地质量,引导农民科学种植管理,培育优选适宜粮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基础。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黄骅市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的总体思路。西崔庄村民王福元在网络平台创办多家店铺,销售特色农产品,年收益大幅提升。池庄村不仅是河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还是沧州市美丽庭院全覆盖示范村。这片盐碱地,因为种粮难,一度有苦海沿边之称。
科技支撑特色产业提质效今年收成之所以这么好,除了几场雨水下得及时,农技专家的田间指导功不可没。目前,黄骅市现有较大型面粉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接近50万吨,实现了农业生产效益与农民收益、集体收益的最大化,推动盐碱地到良田的华丽蜕变,努力谱写乡村振兴崭新篇章。
王志亮的眼中满是期待。一时间,黄骅旱碱麦家喻户晓,冀麦32捷麦19捷麦20等品种众人皆知。
(作者:王舒瑶 任振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感受这里的乡村新貌。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后仙庄村民杨东进至今激动不已。如今,党建引领、政府护航、科技助力,让盐碱地变成了丰收田、大粮仓,老百姓的饭碗稳稳端在了自己手里。
这是我们刚刚建好的面花工坊,300余平方米,马上就要启用,不仅能做旱碱麦深加工,还能安排十多个人就业。大国新村: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专题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总书记还十分亲切地问我种了几亩地、亩产多少、小麦长势如何。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感触颇深,给庄稼上保险,是给农户吃定心丸,农技专家来指导,就是给旱碱麦吃定心丸。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大步迈进,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越过越好,一幅村美民富产业兴的壮美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小麦喜获丰收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黄骅市委组织部供图旱麦飘香仓廪实,农家幸事一批批。
工坊投用后,一天能加工2000多个面花,旱碱麦的发展前景广阔着呢。环境整治后的后仙庄村 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黄骅市委组织部供图在河北黄骅,像后仙庄村这样百姓富足、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村庄并不罕见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没有过硬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新发展理念。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新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和重大举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三是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